服务中心

首批武夷岩茶(大红袍)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圣亮:一杯茶之外的事

来源:ub8登录地址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4-09 11:52:02

  捷公已经在武夷山做茶,直到 1819 年,先祖定静公创下“瑞泉”商号,如今,瑞泉已经是福建著名的岩茶老字号。黄圣亮从小在茶场长大,17 岁开始学做茶,到现在已经有 30 年,“小时候母亲经常跟我讲,她怀着我的时候,白天还会背着茶篮上山采茶,晚上也还是点着煤油灯炒茶,不夸张地说,我的胎教就是‘茶教’。

  1977 年生于武夷山,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(大红袍)制作技艺传承人,国家一级评茶师,制茶高级工程师。

  茶是武夷山的名片。20世纪80年代,武夷岩茶被评为中国六大名茶之首,武夷岩茶是众多茶类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种,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、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,造就了武夷岩茶的“岩骨花香”。生于制茶世家,黄圣亮从骨子里对茶充满敬畏,“将热爱上升为一种信仰,这是我三十年来的修茶之路。”黄圣亮说,这是一个渐渐领悟的过程。

  武夷岩茶最重要的风味是“岩韵”(YEN flavour),茶师把岩韵归纳总结为香、清、甘、活四个字,岩茶茶香清纯辛锐,汤色清澈艳亮,茶汤滋味醇厚,回味甘夷,长留舌本,这是一种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,常听人评说茶“水中有骨感”,指的就是这层意思,大红袍在冲泡七八次之后茶汤韵感依旧十足,是岩韵的一种表现。

  岩茶是六大茶类中加工工序最多、工艺最繁复、难度也最高的茶类,采摘、晾青、做青、炒青、揉捻、烘焙,每道工艺都会影响最终风味。回忆初学做茶,黄圣亮说道:当时父亲并无特别交代,只让他照着程序做。第一次制茶,就成功了,他一度觉得学茶不是难事,结果第二次再做,成果却不如意,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他都不得要领,“始终无法制出心中理想的茶”,“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”。黄圣亮向父亲求解,如何制出好茶?父亲笑了笑,依然没谈具体方法,只说“做茶就是一个‘死去活来’的过程,带着情感去做,而不是情绪”。

  “他这句话,我确实这么多年都记得很深,越想越觉得特别有意思。我们中国的文化与技艺,很多时候是没有封顶的,你没有‘顶’可寻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,所以就要自己多领悟,多精进,有时有些东西需要时间来提醒你。”黄圣亮依父亲所言,放下情绪,调整心态,结果,当他换了一种心情面对茶,茶也用另一副面貌回馈了他。如今,黄圣亮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(大红袍)制作技艺传承人,国家一级评茶师,制茶高级工程师,这是由文化部门、人社部门、农业部门分别给予的荣誉和职称,它们从更多方面肯定了黄圣亮。

  在今年4月的非遗传承人大会上,传承人们逐一上台分享,一些传承人“在台上讲着讲着就流了泪”——一些民族没有文字,技艺只能口口相传,一些非遗项目无法变现,几乎后继无人。黄圣亮听得很难过,和其他非遗项目相比,武夷岩茶(大红袍)是幸运的,文人墨客商人政治家普通老百姓,人人都要饮茶,黄圣亮一面推进岩茶的现代化发展,一面推动岩茶品牌化,他说,两件事做好,岩茶就不会失传。

  黄圣亮也很注重对茶文化传播载体的搭建,2010年,他主导建造了武夷山景区内唯一一家岩茶博物馆“瑞泉岩茶博物馆”,馆内有茶香,各个品种、年份、山头

  的藏茶,4000多件与茶相关的器具、上万册关于茶文化、茶美学研究的书,在此一一陈列,“希望大家通过‘瑞泉’这么一个载体,来理解武夷岩茶至今的文化。”每年,数以万计的茶友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、交流。成为非遗项目后,武夷岩茶名气更加打开,黄圣亮意识到,茶友们开始需要一个更大、更全的茶空间,去年,他开始打造这个占地83亩的茶庄园,园区集岩茶文化研究、推广、制作技艺传承、茶科技种子圃、传统工具文物收藏、现代化车间于一体,他计划在此设立种子资源部,把武夷山现有的上百种茶种,包括快要消失的那些品种都引入庄园,他希望用更全面、更系统、更专业的姿态传播中国茶文化。在一代代、一个个武夷茶人的努力下,武夷岩茶(大红袍)逐渐年轻起来,茶香、茶韵,就这样随着一杯杯茶,进入寻常百姓家。

  Q目前机械制茶是由什么设备完成的?推进岩茶现代化会折损手工制茶的人文意义吗?

  A首先,我要先说明一下,现在岩茶的机械化生产其实还只是实现部分环节由机械代替手工,且还是需要人工加以辅助才能完成生产;再者,机械能替代的也是一些对手工依赖不大的制作环节,比如杀青机、烘焙机、包装机等,这些机械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,但并不会影响手工茶的本质;最后,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比较特殊,它是一门“看天做青,看青做青”的手艺,天气、山场、品种、各道工序、茶师经验等因素都在同时影响着一泡茶的品质和味道,而核心在于茶师对茶叶制作各个环节的把控,这是手工无法为机械替代的灵魂部分。所以,我认为,现代化与手工茶并不是一对反义词,推进岩茶的现代化目的在于生产上高效化、推广上智能化、传承上年轻化。我们应摒弃“手工”就等于“守旧”的思想,与时俱进才能让优秀的手艺推陈出新,走得更远。

  A以前比较大的压力是怎么把茶做好,年轻的时候会因为做不好茶几天睡不着觉。现在更大的挑战是要扛起一个企业的责任,我们家三兄弟分工很明确,我大哥主要把握企业的发展大方向,弟弟负责市场,茶叶制作和品控的压力就在我身上了。企业在发展的同时,我们对品质也丝毫不放松,对我这个大师傅的要求就更高了。

  Q岩茶现在参与了很多跨界项目,比如和奶茶店或游戏联名等,您怎么看这些行为?

  A我觉得挺好的,应该要这样做,年轻人可以先介入,再了解,当他们了解到一定的程度、有了兴趣以后,他们慢慢地就会走进饮茶的序列。

  A跟老一辈茶艺人学到最宝贵的应该是干一行,爱一行吧。就像我父亲说的:对茶只有情感,没有情绪。

  A我建议大家尽量靠近品牌。相比三无产品来说,品牌茶还是比较注重品质的,他们有自己的资源,有比较稳定的技术团队支持,也在我们政府的监管系统里,这些都是保障。很多人认为品牌的溢价很高,其实现阶段的茶类市场,茶叶的售价等级已经由专业团队划分得很清晰了,大家购买品牌产品时是会比从农户手中直接购买要稍贵一点,但这部分定价只是基于品牌运营思路,从成本角度,两千块的茶和六万块的茶的滋味、香气区别,是可以明显区分的。

上一篇:山西:智能化煤矿建设按下“加速键”
下一篇:培育新质生产力亟需生产工具升级变革 《制造装备智能化通用技术方面的要求》国家标准正式发布